乘坐无人驾驶出租车穿行武汉:人工智能“越用越灵” (奥地利人看中国系列之二)

2024-11-25 09:00

当欧洲还在就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争论不休时,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。无人驾驶出租车就是一个例子。

在一个互通立交底层,层层叠叠的立交桥遮住了阳光。一辆出租车正停在距离人行道大约40米的右车道上。这种情况显得不太方便,乘客需要跑到公路上才能上车,其他车辆也必须绕行。然而没有人按喇叭,因为这毫无意义——车里没有司机。这一幕发生在中国中部大城市武汉,《信使报》(KURIER)与其他奥地利媒体的记者一同在此体验了无人驾驶出租车。

武汉,这座五年前因新冠疫情暴发而备受关注的城市,在2021年成为全球首个完成“无人驾驶出租车”测试、并进入无人监控运行的城市。如今,道路上行驶的4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。

这些出租车由百度子公司Apollo运营。百度作为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研发了自动驾驶软件。Apollo使用中国本土品牌电动汽车,我们试乘的是搭载百度软件的极狐汽车。用户可以通过Apollo App预约出行,通过验证码解锁车辆。

人工智能驾驶像驾校教练一样平稳

在长江两岸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中,出租车的方向盘自动转动。总体来说,驾驶非常平稳,像是一个驾校教练向学员演示如何遵守每一条交通规则。

无人驾驶出租车始终与前车保持至少一个车身长度的距离。提前刹车且非常平稳,转弯不急不缓,即使超车也遵守限速。

武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刘昊(音)向我们讲解了其运行原理:“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自主决策,它只能预测并快速识别每种行为的潜在危险,然后选择危险最小的行为。”只有当其同时检测到多个潜在危险时,例如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上,系统才会猛打方向盘以增大安全距离。

特别是当有车辆突然变道,或试图从右侧超车时,人工智能的反应尤为明显。许多司机故意“为难”无人驾驶出租车,以“测试”其反应,有时甚至试图制造追尾事故。这是一种危险策略,因为Apollo的汽车至少配备了12个摄像头以记录每一次行程。如果事故责任在他人,Apollo会将其定义为“被动事故”并进行报告。只有在人工智能的决策导致事故时,才会被定义为“主动事故”,据Apollo统计,“主动事故”还从未发生。虽然路上其他司机有危险操作,我们在武汉的试乘依然顺利完成。28分钟12公里路程仅需约2.50欧元,这价格是人工驾驶出租车无法相比的。

人工智能已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

Apollo表示:“我们相信,我们的工作将像登月一样推动人类向前迈进。我们的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”。那我们距离完全自动化的城市交通还有多远?“从技术上来说,现在已经可以实现所有车辆自动驾驶,但技术的实施是逐步推进的,以便让公众慢慢适应。”因此,Apollo计划将其项目逐步推广到其他大城市。

在北京亦庄,自动驾驶出租车正行驶在宽阔的街道上。但人工智能的应用远不止于此:京东(JD)——中国最大的线上零售商,已实验人工智能多年。京东类似于中国版亚马逊,它不仅提供第三方商品,还销售各类自营商品,京东承诺只要在上午11点前下单,几乎可以在中国任何地方当日送达。

高科技无处不在

在京东总部的高科技展厅,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高效配送是如何实现的。京东拥有30万名配送人员,更为关键的是其几乎所有的仓库都已经实现全自动化。京东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负责物流调配,机械臂和自动驾驶运输车负责货物分拣和运输。这些车辆能够自主规划路线,并灵活应对仓库内繁忙的交通状况。仓库员工仅负责对机器进行监控。通过这一模式,京东实现了大幅度地降本增效。

目前,京东已经在德国、法国、波兰和荷兰建立了全自动化仓库。尽管京东未直接使用这些仓库,而是租赁给亚马逊、eBay等竞争对手,但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。京东已经以“Ochama”品牌进军欧洲市场,公司的发展将继续寄希望于内部研发部门的研究成果。在中国部分地区,京东已投入约700辆无人驾驶运输车和单次可运送1吨货物的大型无人机用于配送。截至目前,这些无人驾驶配送运输工具的总行驶里程已超过一百万公里。

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

人工智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“越用越灵”。刘昊(音)向我们介绍:“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取决于其数据规模。我们可以持续输入数据,人工智能开发依然大有可为。”


原文链接:

https://kurier.at/wirtschaft/ki-roboter-china-wuhan-peking/402970948


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节选译自《信使报》记者Johannes Arends